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06707
‧非凡新聞周刊 2009/08/07
連續一周以來,由於美國第二季衰退減緩,採購經理人指數上揚,而歐元區信心指數提高,加上若干公司財報超過預期,於是全球股市一路飆漲,在亞太地區尤甚,於是赫然之間,人們心情的陰霾一掃而空,「復甦論」的號角又告響起。
【撰文/南方朔】
過度從數字裡找樂觀
當今全球各類經濟指標參差不齊,人們早已養成一種「各取所需」,找自己要的數字去做一廂情願之解釋的習慣。由於人活著不能沒有希望,從數字裡找樂觀,在一定程度內,其實也無妨;只是如果太一廂情願,就難免掉入見樹不見林的陷阱,因而失去盱衡全局的能力。就以目前而論,在各種數字紛然湧現之際,人們一定要試著去思考並答覆下列這些問題:
當今全球股市房市又告飆漲,它的動力究竟來自何處?這是復甦的信號?或是通膨及資產的另一個新泡沫?
目前全球的經濟數字,已出現一種獨特的怪異特性,愈和金字塔上端有關的愈樂觀,愈和下端有關的愈悲觀。因此,股市及高檔房市飆漲,高盛繼續高利潤、高紅利;但下端則是消費物價持續下跌,我們都知道物價是一種綜合的加權指標,但在劇變的此刻,出現輕重不一的現象,當房價一枝獨秀,物價指數就變得不再有意義,這意味著人們在數字上看到的是通縮,但生活上所經驗到的則是所得遞減、房價上揚的通膨,這是嚴重的矛盾,它的原因何在?
其次,當今不論復甦是真是假,但失業與不充分就業的日趨嚴重則是事實。歐美的失業率在今年內已注定將破十,如果失業加上不充分就業,當在四分之一左右。除了就業問題惡化外,歐美平均薪資的下跌,跌到大約十年前的水準已成了趨勢。這種現象可以用「無就業的復甦」來解釋嗎?這種「無就業的復甦」有沒有可能滴漏成「有就業的復甦」?
流動性過剩泡沫成形
個人認為,上述三大問題,其實乃是分析並理解當今全球經濟變化的關鍵,首先就金融海嘯以來的形勢而論,金融海嘯本質上乃是舊泡沫的破裂,因而迄今為止的紓困,乃是企圖藉著債務與赤字印製鈔票來填補舊泡沫破裂後所留下的破洞。據估計,其最高總額將可能達到二十三.七兆美元,相當於一.七個 GDP。單單今年,美國的債務即在一.六兆美元左右。這些加印的金錢進入金融體系,在目前這樣的時代,由於需求不振,它不會變成投資動力,由於就業與消費不佳,它也不會進入消費市場;於是在接近負利率的此刻,紓困的龐大金錢遂透過金融機構和有辦法的人士之手,大量流入有保值和投機意含的股房市、期市、匯市之中。全球仍舊衰退,但熱錢早已氾濫,流動性過剩所造成的新泡沫因而形成。
其次則是美國財經決策層,由柏南克到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委羅莫(Christina Romer)等皆一致認為印鈔救經濟不能暫停,以免發生一九三七年那種W型的二度衰退。他們的意思其實是不到發生通膨就不會停止,這也是今年以來美國官方與親官方學者一直在鼓吹「救經濟的規模還不夠大」的原因。這也意味著,新泡沫的持續擴大及通貨膨脹已成了美國的必然結果,儘管美國為了應付各國的壓力而宣稱適當時候將讓紓困退場,但如此龐大的金錢怎麼可能退場?全球金字塔上端所形成的抗通膨投機浪潮,其實是有依據的。
而在另一面,我們也知道從一九八○年代起,美國即已形成所謂的「兩層經濟」(Two-tiers economy):一層是金字塔上端的金融及科技業,一層是傳統的製造及服務流通業,下面這一層早已出現低度就業,所得遞減及削價競爭等問題。當今衰退受到傷害的也以這一層為主,今年歐美的通縮也以這一層為主。這一層除了因衰退而受害外,接下來還有更多「餘震效應」,包括大約四至五千億美元卡債,以及房貸無法清償,以及法拍屋問題。這種「兩層經濟」乃是全球及各國M型化的一部分。
歐美紓困只救第一層
而人們也都知道,這個第二層問題乃是全球自由化的產物,它不可能解決。今年稍早前我已指出,美歐的紓困對這一層毫無幫助。它所紓困的其實只是第一層。而第二層的問題到了失業率破十後即會以保護主義的方式逐步增強它的力度,最近美歐聯手,開始對中國大陸戰略稀土金屬出口設限,以及鋼鐵問題施加壓力,已可看出保護主義已確實開始漸漸的表面化。
因此,當今的全球經濟實在詭譎矛盾無比,美歐皆有二度衰退之虞,而亞太地區則因熱錢氾濫,而有股市房市泡沫化之虞。
中國「掛鉤」作用有限
此外,由於第二層問題,保護主義已開始躍躍待動。而更關鍵的,則是亞太地區由於中國大陸的市場,稍早前曾造成「中國救世界」的想像。
但現在人們已愈來愈理解,中國的景氣循環由於內需的帶動,其模式已漸漸脫離美歐,意思是說中國已一定程度可以靠內需而成長,這叫做中國與美歐的「脫鉤」(Decoupling),但是,因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有限,並不能有效取代美歐,這意味著它帶動亞洲,使亞洲與它「掛鉤」(Coupling)的作用仍相當有限。亞太地區要以擴大出口而復甦,其實也不如想像中的樂觀。
由上述分析可看出,全球要脫離今天這種詭譎矛盾的局面,可能為時尚早!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新聞周刊》2009年173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