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WORLD/WOR2/5477508.shtml
【經濟日報╱吳國卿譯】2010.03.16 04:18 am
中國經濟政策引發的緊張日益升高,而且理應如此:中國壓抑人民幣匯率的政策已變成拖累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因素。這個問題非解決不可。
先概略談談這個問題: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賣出人民幣並買進外國貨幣,藉以壓低人民幣匯率,用人為方式讓中國出口產品更有競爭力—引來各方抱怨大約始於2003年,當時中國每個月增加約100億美元外匯存底,2003年的經常帳順差達到460億美元。
今日,中國的外匯存底高達2.4兆美元,每月還增加逾300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中國2010年的經常帳順差將超過4,500億美元—是2003年的十倍。歷來大國的匯率政策最扭曲的莫過於此。
而中國的政策已嚴重傷害世界其他國家。大多數主要經濟體正深陷流動性陷阱—嚴重衰退、卻無法藉降低利率來刺激復甦,因為基準利率都已接近零。中國以人為方式製造貿易順差,實際上是對這些經濟體施加它們無法抵銷的反刺激。
那麼,我們該如何因應?首先,美國財政部必須停止搪塞推托和打迷糊仗。
法律規定,財政部必須每年兩次報告哪些國家「為規避收支調整的有效平衡,或為在國際貿易取得不公平的競爭優勢,而操縱其貨幣與美元間的匯率」。這項法律的目的很明顯:報告應呈現事實的界定,而非政策說明。
不過在實務上,財政部沒有對人民幣採取行動的意願,也不想遵行該法律的要求,亦即向國會解釋為什麼不採取行動。財政部過去六、七年來只是假裝看不到擺在眼前的事實。
4月15日要出爐的下次報告會因循這個傳統嗎?請讓我們拭目以待。
如果財政部確實發現中國操縱匯率,那又如何?談到這裡,我們得先解決一個常見的誤解:我們拿中國沒輒,因為我們不敢刺激中國拋售美元資產。
你必須問的問題是,如果中國嘗試賣一大部分美國資產會發生什麼狀況?利率會暴升嗎?美國的短期利率不會改變:聯準會把短期利率壓低到接近零,除非失業率下降,聯準會不會升息。長期利率可能小幅攀升,但它們主要取決於市場對未來短期利率的預期心理。此外,聯準會可以藉擴大購買長期債券來抵銷中國撤資的衝擊。
中國若拋售美國資產,美元兌歐元等主要貨幣的匯價確實會下跌,但這對美國是好事,因為美國產品會更有競爭力,貿易逆差會減少。另一方面,這對中國反而不利,其持有的美元將大幅虧損。總之,現在是中國拿美國沒輒,而不是反過來。
所以我們沒有理由怕中國。但我們該怎麼做?
有人仍然主張我們必須好言和中國講理,不要硬碰硬。但我們已和中國講理幾年卻毫無進展,中國的順差仍然大幅膨脹。中國總理溫家寶14日荒唐地宣稱,人民幣匯價並未被低估。(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估計,人民幣被低估約20%到40%。)他還指控其他國家也和中國一樣壓低貨幣匯價,「目的只是提振它們的出口」。
如果好好講理行不通,有什麼替代辦法?美國在1971年曾藉對進口產品課徵10%暫時性附加稅,解決了情況類似、但輕微得多的外幣低估問題;德國、日本等國提高美元兌換它們貨幣的匯價後,美國隨即取消只實施幾個月的附加稅。現在除非中國面對類似的威脅—這一次附加稅必須高得多,例如25%—否則北京當局恐怕不會輕易改變政策。
我並非以輕佻態度提議改採強硬政策,但中國外匯政策正讓原已病情嚴重的世界經濟問題變得益加危急,該是我們採取立場的時候了。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2010/03/16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克魯曼專欄》散播通膨恐懼 政治做怪啦!
http://udn.com/NEWS/WORLD/WOR2/4933572.shtml
【經濟日報╱田思怡譯】2009.05.30 04:01 am
突然間,好像大家都在談通貨膨脹。輿論文章嚴厲警告說,惡性通膨迫在眉睫。市場也許注意到了這些警告:長期政府債券利率上升,對未來通膨的憂慮是利率走高的一個可能因素。
但對通膨的嚴重恐懼有什麼道理嗎?基本上,沒道理,我稍後會解釋。我懷疑這種恐懼氣氛至少一部分關乎政治,而非經濟。
先說重要的。了解現在美國經濟沒有任何通膨壓力跡象很重要。消費者物價比一年前低,面對高失業率,薪資停止調升。明顯而立即的危險是通貨緊縮,而不是通貨膨脹。
因此,物價若沒漲,為何憂慮通膨?有些人宣稱,聯準會印了大批鈔票,勢必會通膨,也有人宣稱,預算赤字終將迫使美國政府利用通膨打消赤字。
第一種說法根本就錯了。第二種說法有可能對,然而不對。
聯準會最近確實採取了前所未見的行動。說得更明確些,聯準會大買政府和民間債券,並藉由提供銀行更多儲備金來付帳。在平時,這將引發高通膨:儲備金充足的銀行會增加放款,帶動需求,使物價上漲。
但現在不是平時。銀行沒把額外的儲備金借出去。他們只是坐擁儲備金,事實上他們把錢直接送還給聯準會。因此,聯準會根本沒有真正印鈔票。
不過,這些行動豈不遲早會引發通膨嗎?不會。日本銀行(央行)過去面對的經濟困境和我們今天面對的差不太多,它在1997和2003年之間大買債券。結果消費者物價如何?下跌。
總之,目前有關通膨的討論大多令人想起大蕭條最初幾年的情況,儘管物價大跌,許多有影響力的人仍警告會有通膨。
英國經濟學家霍特里寫道:「這些人表達了對通膨的荒誕恐懼,這是在挪亞洪水來臨時高喊失火,失火。」他繼續寫到:「在大衰退和失業減緩後,通膨才會變得危險。」
經濟復甦後我們會面對通膨風險嗎?有些人這麼說。這些人注意聯邦赤字可能升高到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100%的預測,並表示美國終須利用通膨打消赤字,亦即拉高物價,讓赤字的真正價值降低。
過去有過這種事。例如,法國打第一次世界大戰欠下的債務,最後泰半用通膨打消了。
比較現代的例子可就難找了。過去20年來,比利時、加拿大,當然還有日本,都經歷過赤字超過GDP100%的時期。
美國本身從二次大戰崛起時,赤字超過GDP的120%。
這些案例中,沒有一個政府試圖以通膨解決問題。
那麼,有任何理由認為通膨就要來了嗎?一些經濟學家主張,把溫和的通膨當成經過深思熟慮的政策,當成鼓勵借貸和降低民間債務負擔的手段。
我認同這些主張,並曾在1990年代對日本提出類似建議。但當時日本決策者從未採用通膨手段,沒有跡象顯示美國決策者現在會有興趣。
凡此種種全指向一個問題:如果並沒有真正的通膨風險,為何這麼多人都說有。
你也許已經注意到了,經濟學家有時意見相左。像現在這種非常時期,許多一般法則不再適用時,更可能出現重大歧見。
這很難讓人不認為,目前販售通膨恐懼部分有政治動機,這些經濟學家多半可以接受減稅造成的赤字,卻在政府開始花錢救經濟時,突然對財政百般挑剔。他們的目的似乎是嚇唬歐巴馬政府,讓政府放棄這些救經濟的努力。
不用說,總統不應被嚇到。經濟仍然問題十分嚴重,需要繼續給予協助。
沒錯,我們有長期預算問題,我們必須為長期的解決方案打基礎,但談到通膨,我們唯一該懼怕的,就是對通膨的恐懼。 (本文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2009/05/3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經濟日報╱田思怡譯】2009.05.30 04:01 am
突然間,好像大家都在談通貨膨脹。輿論文章嚴厲警告說,惡性通膨迫在眉睫。市場也許注意到了這些警告:長期政府債券利率上升,對未來通膨的憂慮是利率走高的一個可能因素。
但對通膨的嚴重恐懼有什麼道理嗎?基本上,沒道理,我稍後會解釋。我懷疑這種恐懼氣氛至少一部分關乎政治,而非經濟。
先說重要的。了解現在美國經濟沒有任何通膨壓力跡象很重要。消費者物價比一年前低,面對高失業率,薪資停止調升。明顯而立即的危險是通貨緊縮,而不是通貨膨脹。
因此,物價若沒漲,為何憂慮通膨?有些人宣稱,聯準會印了大批鈔票,勢必會通膨,也有人宣稱,預算赤字終將迫使美國政府利用通膨打消赤字。
第一種說法根本就錯了。第二種說法有可能對,然而不對。
聯準會最近確實採取了前所未見的行動。說得更明確些,聯準會大買政府和民間債券,並藉由提供銀行更多儲備金來付帳。在平時,這將引發高通膨:儲備金充足的銀行會增加放款,帶動需求,使物價上漲。
但現在不是平時。銀行沒把額外的儲備金借出去。他們只是坐擁儲備金,事實上他們把錢直接送還給聯準會。因此,聯準會根本沒有真正印鈔票。
不過,這些行動豈不遲早會引發通膨嗎?不會。日本銀行(央行)過去面對的經濟困境和我們今天面對的差不太多,它在1997和2003年之間大買債券。結果消費者物價如何?下跌。
總之,目前有關通膨的討論大多令人想起大蕭條最初幾年的情況,儘管物價大跌,許多有影響力的人仍警告會有通膨。
英國經濟學家霍特里寫道:「這些人表達了對通膨的荒誕恐懼,這是在挪亞洪水來臨時高喊失火,失火。」他繼續寫到:「在大衰退和失業減緩後,通膨才會變得危險。」
經濟復甦後我們會面對通膨風險嗎?有些人這麼說。這些人注意聯邦赤字可能升高到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100%的預測,並表示美國終須利用通膨打消赤字,亦即拉高物價,讓赤字的真正價值降低。
過去有過這種事。例如,法國打第一次世界大戰欠下的債務,最後泰半用通膨打消了。
比較現代的例子可就難找了。過去20年來,比利時、加拿大,當然還有日本,都經歷過赤字超過GDP100%的時期。
美國本身從二次大戰崛起時,赤字超過GDP的120%。
這些案例中,沒有一個政府試圖以通膨解決問題。
那麼,有任何理由認為通膨就要來了嗎?一些經濟學家主張,把溫和的通膨當成經過深思熟慮的政策,當成鼓勵借貸和降低民間債務負擔的手段。
我認同這些主張,並曾在1990年代對日本提出類似建議。但當時日本決策者從未採用通膨手段,沒有跡象顯示美國決策者現在會有興趣。
凡此種種全指向一個問題:如果並沒有真正的通膨風險,為何這麼多人都說有。
你也許已經注意到了,經濟學家有時意見相左。像現在這種非常時期,許多一般法則不再適用時,更可能出現重大歧見。
這很難讓人不認為,目前販售通膨恐懼部分有政治動機,這些經濟學家多半可以接受減稅造成的赤字,卻在政府開始花錢救經濟時,突然對財政百般挑剔。他們的目的似乎是嚇唬歐巴馬政府,讓政府放棄這些救經濟的努力。
不用說,總統不應被嚇到。經濟仍然問題十分嚴重,需要繼續給予協助。
沒錯,我們有長期預算問題,我們必須為長期的解決方案打基礎,但談到通膨,我們唯一該懼怕的,就是對通膨的恐懼。 (本文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2009/05/3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克魯曼:經濟大蕭條 不會重現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6/4906643.shtml
【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2009.05.15 05:17 am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應本報、台灣金控與中華經濟研究院邀請,昨天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發表「全球經濟展望兼論貿易保護主義」專題演講。本報全文記錄這篇精彩的演講內容,以饗讀者。
克魯曼表示,目前一些經濟指標觸底,只是顯示情況不會惡化下去,我們仍在迷失的森林中。記者侯永全/攝影
我們當前的危機是史無前例的,是很嚴峻的,是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現在危機的規模與1979年至1982年第二次危機規模差不多,但這次危機是全球性的,1979與1982年不是全球性,所以這次危機影響到全世界,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一次,全世界的產值今年還會再跌,這次危機擴展的速度非常快,世界貿易從最高峰一下子跌了20%,這是自1930年以後從未發生過狀況。但這一次我認為不會跟大蕭條完全一樣,而且我們從過去75年的錯誤中學習很多,這次危機不會像大蕭條這麼嚴重。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第三嚴重的經濟蕭條,1973年至1975年是第一次,1979年至1982年是第二次,這次程度比前兩次都嚴重,而且原因不可原諒。前兩次的世界主要經濟危機是因為外部衝擊,主要是因為原油供給,1973年發生中東戰爭,1979年伊朗政治局勢不穩定,兩次都是外部衝擊造成油價飆漲,當然這一次危機主要原因是來自內部失衡。
房市黑洞深不見底!
降息藥方 吃出抗藥性
事實上,這次危機是我們自己的過錯,我們金融體系不夠健全,全世界金融體系都出了問題,這不是外部原因,而且這次危機也告訴我們解決方案更難。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兩次危機,原因是嚴重的通貨膨脹,油價高漲,造成物價高漲,各國中央銀行開始升息對抗通膨,等到通膨受到控制,過剩的產能就會開始出現,央行開始進行反向操作,降息讓經濟恢復正常,這是過去做法。
但這次危機發生,是美國過度操作槓桿、過度消費,還有房價過高,出現房地產的泡沫,而且是全球性的房產泡沫,泡沫破滅後,我們的利率水準只是正常水準,這種情形下要以降息刺激景氣是沒有用。
1982年美國嚴重蕭條,利率太高達15%,房價暴跌,降息之後大家開始貸款,房市回來,復甦非常快,雷根政府在1989年的競選口號「早安美國」,就是代表經濟又回來。
這次復甦不能靠降息,因為這次房市的問題太嚴重。再降息也沒有辦法刺激房市,因為房子蓋太多,完全超出基本面,所以經濟政策不能再像以前一樣了,這次復甦會比較長久比較費時。從很實際的角度來看,有很多證據來看,做比較研究,金融危機造成的蕭條要比較久才能復甦,根據IMF研究就是這樣子。
重現日本失落10年?
泡沫太大 恐無法招架
這次危機有很特別的地方,也就是泡沫的規模太大,你採取何種補救措施也沒有甚麼選擇,採用甚麼貨幣政策都沒有用,降息降到零最後也沒有用,很多經濟學家對此表示非常憂慮,大家很怕世界會重蹈1990年代日本走過的路,柏南克以及我等很多經濟學家都有興趣研究這個議題。我們好久以前就很怕這個問題會發生,因為這次規模太大,我們所想的機制都沒有用,理智上以及學理上可以處理,但因規模太大,我們完全無法招架。
現在這個世界利率已經快降到零,事實上可以說是零,日本也是零,歐洲利率也已經快要到零,歐洲央行也沒有降息的空間,另外也有流動性陷阱,這是經濟學上神秘的名詞。
所以央行現在採取非典型的作法,透過購買短期政府公債,增加流動性,但是這做法現在已經沒有用,買再多的政府公債,增加再多的貨幣供給,經濟就是不會動。很多家庭手上有很多現金,但就是不願意花錢,而銀行也不願意放款,寧可當作準備金,因此政策可以操作的空間比較少。
經濟好轉言之過早!
春燕乍現…只是惡化趨緩
另外我們也有別的做法可以做,而且政府做很多了,美國與中國採取很強烈的財政擴張政策;本來財政有自動穩定機制,過去的危機規模比較小,個人收入降低程度沒有GDP降低的幅度大,這種自動穩定的機制可以讓經濟不會跌得這麼深。
同時,我們也有比較新的政策,主要國家特別是貨幣政策部分,央行一般的角色就是去發行短期公債,美國、歐洲過去一直採取這樣的做法,但是央行可以購買其他的資產,特別是聯準會也這麼做,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增加了三倍,買了很多的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與商業本票,購買很多美國房貸機構的資產、甚至購買了長期的美國國庫券,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非典型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英國、日本與歐洲央行都採取類似措施。
歐洲央行願意改變她們過去的做法,個人認為這是有效的,的確看到信用市場的利差沒有持續擴大,這個其實有一部分要歸功於央行的干預政策,我們看到另類的政策有幫助,雖然如此,還是不夠。
我們面臨的經濟衰退還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復甦,我們學到的教訓是這些政策非常有限,不太可能完全彌補貨幣政策的不足,如果利息還可以繼續下降,貨幣政策可以更寬鬆。聯準會的經濟學家預估,聯邦基金利率依據一般標準應該是負5%,高盛預估到明年年底比較好的利率水準應該是負8%,當然我們無法這樣做,就有人提出說能不能在貨幣的有效期限內讓利率變成負利率,但這不可能。
財政政策當然有幫助,我們可以看歐巴馬總統的統計數據,財政刺激方案可以增加350萬個工作機會,從經濟學家角度來看,350萬應該要正負200萬左右,不過美國經濟在這次經濟衰退當中已經減少500萬到700萬個工作機會,再加上人口增長的因素,其實還需要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美國工作機會不夠,還欠缺 570萬個,而且這個數據一直在增加。
經濟衰退的速度好像減緩了,惡化程度沒有那麼快,但這並不代表經濟好轉,經濟還是愈來愈糟,光上個月美國就少了50萬個工作機會,再前一個月少了70萬個工作機會,我們只能說是少掉的速度減緩,有很多人說看到很多春燕,這只能說情況惡化的程度沒有那麼快而已。
衰退持續…要有心理準備
媒體上說很多的消息不是那麼樂觀,舉例美國零售銷售情況沒有預期好,中國的工業生產也沒有預期好,所以還是處在經濟衰退中,情況還是愈來愈糟糕。
為何我們無法做更多?無法採取更強而有力的政策呢?大家知道我花很多時間向歐巴馬政府咆哮要他們做更多的事情,其實政府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聯準會已經做很多的事情,現在我們擔心央行為增加資產負債表而要面對更多風險,而財政政策的確有效,不過大家也會擔心政府赤字會愈來愈龐大。
我們未來實施更多財政刺激政策,那經濟可能沒有辦法永續發展下去,像一些小型經濟體,例如愛爾蘭反而要增加稅收,因為紓困的成本實在太大,所以財政刺激政策不能太過揮霍,而英國沒有更多的方法,因為她們擔心挹注更多的資金會有很大風險,沒有辦法再繼續擴張下去。
我認為我們可能要花很多時間陷在幾乎是零利率、流動不足的環境,我們要承認雖然不會重蹈經濟大蕭條的覆轍,但是經濟不好可能要持續好一段時間,我希望我說錯了,希望經濟趕快好。
我們可能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經濟衰退,或是經濟會持續疲軟,除此之外,可能沒有簡單的貨幣政策可以發揮效果,這不是經濟政策的正常狀態,很多我們相信的經濟真理到了經濟衰退的時候,到了沒有貨幣政策可以實施的時候,都失真了,因此要接下來討論全球化面臨甚麼樣的挑戰與威脅。
全球化 五大威脅
我先說,我對全球化的未來是非常樂觀的,當然不是說全球化沒有任何的缺點,因為的確有人受到傷害,但全球貿易的增長以及新興國家出口至開放國家的能力,對人類有很大的貢獻,但全球化面臨很大的挑戰,不僅是目前面對的金融危機,有五大威脅:
一、全球經濟衰退對全球貿易造成很大的衝擊,台灣是感同身受,全球貿易因這次衰退遭逢嚴重的打擊,不曉得為何會這樣,成長跟貿易的關係應該是相關,但貿易不應該衰退得這麼嚴重,我想或許反映這次衰退對耐久財的需求影響特別大,而耐久財的貿易卻是全球貿易最重要的一環,也因為流動性不足而影響全球貿易。
我以前當學生的時候,老師會給我們看經濟大蕭條的時候貿易衰退的圖表,還說不會再發生,沒想到還是發生了。
全球化的第二個威脅是所謂過度或不良的保護主義,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大家非常恐慌,產業不高興,政府總得做一些事情來保護這些產業,所有國家的製造業都受傷,大家認為政府應該有所作為保護免於外部競爭,經濟學家總是嘲笑這樣的要求。
我們說得比較好聽,理論上總是說自由貿易最好,如果我們是俄亥俄州製造業發言人,他們可不這樣認為,在美國有一些國會議員、參議員,我跟他們的價值觀很相似,但他們也必須提出保護政策,因為要保護他們的選民。現在為了我自己的價值觀,盡量不跟他們接觸,免得道德、良心過不去。不過目前為止,好像保護主義沒有抬頭到很嚴重的地步,還沒有非常囂張。
至於第三個威脅與挑戰,就是所謂凱因斯的重商主義,我覺得我們又回到凱因斯年代了,大家可以去看看凱因斯在1930年代所寫的文章,跟我們現在的情況根本是如出一轍,凱因斯寫了一本非常有名的書,指出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如果需求不振,而且無法使用貨幣政策解決經濟問題,那麼重商主義不像經濟學家說的那麼糟糕,我們花了200年的時間常常說出口好,進口不好,貿易盈餘的國家占盡貿易赤字國家的便宜,這種說法很荒謬,而且幾乎不可能,可惜我們現在是處在那個 2%的例外的時候。
自由貿易的第四個威脅,我想相對是比較新的,大家討論得不夠,可以說是財政的重商主義,有很多國家開始擴張財政政策以對抗不景氣,不過這個世界幾乎所有的經濟體都有很嚴重的政府債務問題,這是個取捨的問題。
有些中型經濟體例如德國,他的擴張政策擴展到整個歐元區,不僅在德國,另外,有一些人認為擴張政策應該限於國內,太平洋對岸這些人對美國愛用國貨的政策很有意見,我認為愛用美國貨只是口號,不會有用的,那為何要提出愛用美國貨呢?美國經濟沒有壞到一定要大家買美國貨才有擴張效果的程度。
所以誰來負擔這個債務?誰獲益?這是個問題。說不定某種程度的保護主義對全球有好處,因為可以把財政擴張效果保留在國內,推動刺激景氣的政策,就像就業狀況跟全球比起來不算太糟,但國內很糟,政府無法向人民交代,我不是鼓勵大家做這樣的事情;因為保護主義一旦實施後,即無法撤除,我們花三個世代才讓整個世界貿易開放,所以一定不要讓保護主義死灰復燃,一旦開始即難以遏止。
第五個全球化挑戰與威脅,即匯率之間長期無法消除的失衡,很多政府外債很高或是很低主要是政治因素造成,好比說德國與西班牙間貿易失衡是很大的問題,但這絕對不是德國與西班牙政府刻意操作的結果,新興市場也有自己的問題,因為他們的外匯存底已經很多了,尤其是中國。
【2009/05/15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2009.05.15 05:17 am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應本報、台灣金控與中華經濟研究院邀請,昨天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發表「全球經濟展望兼論貿易保護主義」專題演講。本報全文記錄這篇精彩的演講內容,以饗讀者。
我們當前的危機是史無前例的,是很嚴峻的,是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現在危機的規模與1979年至1982年第二次危機規模差不多,但這次危機是全球性的,1979與1982年不是全球性,所以這次危機影響到全世界,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一次,全世界的產值今年還會再跌,這次危機擴展的速度非常快,世界貿易從最高峰一下子跌了20%,這是自1930年以後從未發生過狀況。但這一次我認為不會跟大蕭條完全一樣,而且我們從過去75年的錯誤中學習很多,這次危機不會像大蕭條這麼嚴重。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第三嚴重的經濟蕭條,1973年至1975年是第一次,1979年至1982年是第二次,這次程度比前兩次都嚴重,而且原因不可原諒。前兩次的世界主要經濟危機是因為外部衝擊,主要是因為原油供給,1973年發生中東戰爭,1979年伊朗政治局勢不穩定,兩次都是外部衝擊造成油價飆漲,當然這一次危機主要原因是來自內部失衡。
房市黑洞深不見底!
降息藥方 吃出抗藥性
事實上,這次危機是我們自己的過錯,我們金融體系不夠健全,全世界金融體系都出了問題,這不是外部原因,而且這次危機也告訴我們解決方案更難。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兩次危機,原因是嚴重的通貨膨脹,油價高漲,造成物價高漲,各國中央銀行開始升息對抗通膨,等到通膨受到控制,過剩的產能就會開始出現,央行開始進行反向操作,降息讓經濟恢復正常,這是過去做法。
但這次危機發生,是美國過度操作槓桿、過度消費,還有房價過高,出現房地產的泡沫,而且是全球性的房產泡沫,泡沫破滅後,我們的利率水準只是正常水準,這種情形下要以降息刺激景氣是沒有用。
1982年美國嚴重蕭條,利率太高達15%,房價暴跌,降息之後大家開始貸款,房市回來,復甦非常快,雷根政府在1989年的競選口號「早安美國」,就是代表經濟又回來。
這次復甦不能靠降息,因為這次房市的問題太嚴重。再降息也沒有辦法刺激房市,因為房子蓋太多,完全超出基本面,所以經濟政策不能再像以前一樣了,這次復甦會比較長久比較費時。從很實際的角度來看,有很多證據來看,做比較研究,金融危機造成的蕭條要比較久才能復甦,根據IMF研究就是這樣子。
重現日本失落10年?
泡沫太大 恐無法招架
這次危機有很特別的地方,也就是泡沫的規模太大,你採取何種補救措施也沒有甚麼選擇,採用甚麼貨幣政策都沒有用,降息降到零最後也沒有用,很多經濟學家對此表示非常憂慮,大家很怕世界會重蹈1990年代日本走過的路,柏南克以及我等很多經濟學家都有興趣研究這個議題。我們好久以前就很怕這個問題會發生,因為這次規模太大,我們所想的機制都沒有用,理智上以及學理上可以處理,但因規模太大,我們完全無法招架。
現在這個世界利率已經快降到零,事實上可以說是零,日本也是零,歐洲利率也已經快要到零,歐洲央行也沒有降息的空間,另外也有流動性陷阱,這是經濟學上神秘的名詞。
所以央行現在採取非典型的作法,透過購買短期政府公債,增加流動性,但是這做法現在已經沒有用,買再多的政府公債,增加再多的貨幣供給,經濟就是不會動。很多家庭手上有很多現金,但就是不願意花錢,而銀行也不願意放款,寧可當作準備金,因此政策可以操作的空間比較少。
經濟好轉言之過早!
春燕乍現…只是惡化趨緩
另外我們也有別的做法可以做,而且政府做很多了,美國與中國採取很強烈的財政擴張政策;本來財政有自動穩定機制,過去的危機規模比較小,個人收入降低程度沒有GDP降低的幅度大,這種自動穩定的機制可以讓經濟不會跌得這麼深。
同時,我們也有比較新的政策,主要國家特別是貨幣政策部分,央行一般的角色就是去發行短期公債,美國、歐洲過去一直採取這樣的做法,但是央行可以購買其他的資產,特別是聯準會也這麼做,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增加了三倍,買了很多的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與商業本票,購買很多美國房貸機構的資產、甚至購買了長期的美國國庫券,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非典型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英國、日本與歐洲央行都採取類似措施。
歐洲央行願意改變她們過去的做法,個人認為這是有效的,的確看到信用市場的利差沒有持續擴大,這個其實有一部分要歸功於央行的干預政策,我們看到另類的政策有幫助,雖然如此,還是不夠。
我們面臨的經濟衰退還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復甦,我們學到的教訓是這些政策非常有限,不太可能完全彌補貨幣政策的不足,如果利息還可以繼續下降,貨幣政策可以更寬鬆。聯準會的經濟學家預估,聯邦基金利率依據一般標準應該是負5%,高盛預估到明年年底比較好的利率水準應該是負8%,當然我們無法這樣做,就有人提出說能不能在貨幣的有效期限內讓利率變成負利率,但這不可能。
財政政策當然有幫助,我們可以看歐巴馬總統的統計數據,財政刺激方案可以增加350萬個工作機會,從經濟學家角度來看,350萬應該要正負200萬左右,不過美國經濟在這次經濟衰退當中已經減少500萬到700萬個工作機會,再加上人口增長的因素,其實還需要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美國工作機會不夠,還欠缺 570萬個,而且這個數據一直在增加。
經濟衰退的速度好像減緩了,惡化程度沒有那麼快,但這並不代表經濟好轉,經濟還是愈來愈糟,光上個月美國就少了50萬個工作機會,再前一個月少了70萬個工作機會,我們只能說是少掉的速度減緩,有很多人說看到很多春燕,這只能說情況惡化的程度沒有那麼快而已。
衰退持續…要有心理準備
媒體上說很多的消息不是那麼樂觀,舉例美國零售銷售情況沒有預期好,中國的工業生產也沒有預期好,所以還是處在經濟衰退中,情況還是愈來愈糟糕。
為何我們無法做更多?無法採取更強而有力的政策呢?大家知道我花很多時間向歐巴馬政府咆哮要他們做更多的事情,其實政府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聯準會已經做很多的事情,現在我們擔心央行為增加資產負債表而要面對更多風險,而財政政策的確有效,不過大家也會擔心政府赤字會愈來愈龐大。
我們未來實施更多財政刺激政策,那經濟可能沒有辦法永續發展下去,像一些小型經濟體,例如愛爾蘭反而要增加稅收,因為紓困的成本實在太大,所以財政刺激政策不能太過揮霍,而英國沒有更多的方法,因為她們擔心挹注更多的資金會有很大風險,沒有辦法再繼續擴張下去。
我認為我們可能要花很多時間陷在幾乎是零利率、流動不足的環境,我們要承認雖然不會重蹈經濟大蕭條的覆轍,但是經濟不好可能要持續好一段時間,我希望我說錯了,希望經濟趕快好。
我們可能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經濟衰退,或是經濟會持續疲軟,除此之外,可能沒有簡單的貨幣政策可以發揮效果,這不是經濟政策的正常狀態,很多我們相信的經濟真理到了經濟衰退的時候,到了沒有貨幣政策可以實施的時候,都失真了,因此要接下來討論全球化面臨甚麼樣的挑戰與威脅。
全球化 五大威脅
我先說,我對全球化的未來是非常樂觀的,當然不是說全球化沒有任何的缺點,因為的確有人受到傷害,但全球貿易的增長以及新興國家出口至開放國家的能力,對人類有很大的貢獻,但全球化面臨很大的挑戰,不僅是目前面對的金融危機,有五大威脅:
一、全球經濟衰退對全球貿易造成很大的衝擊,台灣是感同身受,全球貿易因這次衰退遭逢嚴重的打擊,不曉得為何會這樣,成長跟貿易的關係應該是相關,但貿易不應該衰退得這麼嚴重,我想或許反映這次衰退對耐久財的需求影響特別大,而耐久財的貿易卻是全球貿易最重要的一環,也因為流動性不足而影響全球貿易。
我以前當學生的時候,老師會給我們看經濟大蕭條的時候貿易衰退的圖表,還說不會再發生,沒想到還是發生了。
全球化的第二個威脅是所謂過度或不良的保護主義,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大家非常恐慌,產業不高興,政府總得做一些事情來保護這些產業,所有國家的製造業都受傷,大家認為政府應該有所作為保護免於外部競爭,經濟學家總是嘲笑這樣的要求。
我們說得比較好聽,理論上總是說自由貿易最好,如果我們是俄亥俄州製造業發言人,他們可不這樣認為,在美國有一些國會議員、參議員,我跟他們的價值觀很相似,但他們也必須提出保護政策,因為要保護他們的選民。現在為了我自己的價值觀,盡量不跟他們接觸,免得道德、良心過不去。不過目前為止,好像保護主義沒有抬頭到很嚴重的地步,還沒有非常囂張。
至於第三個威脅與挑戰,就是所謂凱因斯的重商主義,我覺得我們又回到凱因斯年代了,大家可以去看看凱因斯在1930年代所寫的文章,跟我們現在的情況根本是如出一轍,凱因斯寫了一本非常有名的書,指出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如果需求不振,而且無法使用貨幣政策解決經濟問題,那麼重商主義不像經濟學家說的那麼糟糕,我們花了200年的時間常常說出口好,進口不好,貿易盈餘的國家占盡貿易赤字國家的便宜,這種說法很荒謬,而且幾乎不可能,可惜我們現在是處在那個 2%的例外的時候。
自由貿易的第四個威脅,我想相對是比較新的,大家討論得不夠,可以說是財政的重商主義,有很多國家開始擴張財政政策以對抗不景氣,不過這個世界幾乎所有的經濟體都有很嚴重的政府債務問題,這是個取捨的問題。
有些中型經濟體例如德國,他的擴張政策擴展到整個歐元區,不僅在德國,另外,有一些人認為擴張政策應該限於國內,太平洋對岸這些人對美國愛用國貨的政策很有意見,我認為愛用美國貨只是口號,不會有用的,那為何要提出愛用美國貨呢?美國經濟沒有壞到一定要大家買美國貨才有擴張效果的程度。
所以誰來負擔這個債務?誰獲益?這是個問題。說不定某種程度的保護主義對全球有好處,因為可以把財政擴張效果保留在國內,推動刺激景氣的政策,就像就業狀況跟全球比起來不算太糟,但國內很糟,政府無法向人民交代,我不是鼓勵大家做這樣的事情;因為保護主義一旦實施後,即無法撤除,我們花三個世代才讓整個世界貿易開放,所以一定不要讓保護主義死灰復燃,一旦開始即難以遏止。
第五個全球化挑戰與威脅,即匯率之間長期無法消除的失衡,很多政府外債很高或是很低主要是政治因素造成,好比說德國與西班牙間貿易失衡是很大的問題,但這絕對不是德國與西班牙政府刻意操作的結果,新興市場也有自己的問題,因為他們的外匯存底已經很多了,尤其是中國。
【2009/05/15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克魯曼:全球復甦 至少再五年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6/4903981.shtml
【經濟日報╱記者應翠梅/綜合報導】2009.05.14 04:33 am
被譽為代表自由派良心的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今、明日應邀來台參加2009國際經濟金融論壇。美聯社
今年是經濟日報42周年社慶,被譽為代表自由派良心的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今(14)、明(15)日應邀來台參加2009國際經濟金融論壇。
克魯曼這趟亞洲行已掀起旋風,他日前在北京表示,股市大漲不能預示經濟復甦,全球收支的不平衡使得全球經濟很難找到復甦之路,再加上貨幣政策已經沒有繼續使用的空間,全球經濟的復甦可能要有五到十年的困難時期。
前年本報邀請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德蘭(Finn E. Kydland),開啟大師論壇系列;去年則邀請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斯金(Eric S. Maskin),這已是本報連著三年請到重量級的學者來台演講。
2009大師論壇─國際經濟金融論壇,由經濟日報、台灣金控主辦,中華經濟研究院協辦,活動協辦是德盛安聯投信、寰盛洋酒、開發金控,會議協辦是外貿協會。所有議程由聯合報系金傳媒集團承辦。
在來台之前,克魯曼在大陸北京、上海、廣東停留三天。克魯曼12日在上海談到股市的時候,克魯曼表示,股票市場並不代表未來經濟的所有資訊,股市大漲也不能預示經濟復甦。
入世率直敢言
克魯曼認為,近年來六次大規模的股市上漲,都沒有正確預示經濟復甦。「有些資產價格的變化,只是意味著大家以為有一些事情會發生」,克魯曼指出,沒有任何的新聞說明或者顯示經濟開始恢復,現在唯一看到的信號就是它下降的幅度或者速度已經不再像大家擔心的那麼快。
「從我觀察的角度來說,目前的股價顯示出一種V型的波段,預期危機很快過去,這個和我的觀點是不同的。通常情況下像這種經濟的衰退和復甦是一種U型的,快速下降然後持平,然後慢慢恢復;或者L型的,下跌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處於平穩的過渡期。」
率直敢言的克魯曼,比一般經濟學家更入世,批判當權者也毫不手軟。在布希政府時代,克魯曼不但大力抨擊布希總統的經濟與財政政策,也是凱因斯學派的重要支持者。他主張大政府、社會安全制度、全民健保,立場鮮明。
去年9月華爾街風暴發生後,克魯曼在《紐約時報》專欄裡為文戲稱,終於在華爾街發現「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狠狠地修理了布希入侵伊拉克所宣稱的歪理。
風暴終將過去
雖然克魯曼對這次全球經濟復甦的速度不敢樂觀,甚至可能陷入失落的十年或類似大蕭條,但他說「風暴終將會過去」。
這位曾經預測到亞洲金融危機的鐵嘴,最近說十年前當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倒閉時,情況與這次的雷曼兄弟倒閉類似,當時政府是應付過去,但沒有徹底整治,所以他對這次風暴再次來臨並不意外。
許多人想知道克魯曼預測的本領怎麼這麼大,可以準確預測經濟泡沫的發生。克魯曼11日在北京表示,他有兩個主要指標,一個是看一些簡單的指標,比如說股價與交易量的關係,在意房價的話就看房價和租賃的比例,如果這個比例超過歷史平均水準太遠的話,這就意味著這個當中會有問題。這樣差異偏離太大的話就意味著有泡沫。
其二,如果民眾對於金融新聞的熱情高漲的話,也意味著可能會有泡沫。在90年代末的時候,克魯曼開始意識到會有經濟危機,是因為他進酒吧時以前電視放的是體育比賽節目,現在放的是經濟新聞,所以就覺得股市有問題了。
既入世又能準確預言經濟大勢,許多人認為,未來的十年,將會是克魯曼叱吒風雲的年代。
【2009/05/14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經濟日報╱記者應翠梅/綜合報導】2009.05.14 04:33 am
今年是經濟日報42周年社慶,被譽為代表自由派良心的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今(14)、明(15)日應邀來台參加2009國際經濟金融論壇。
克魯曼這趟亞洲行已掀起旋風,他日前在北京表示,股市大漲不能預示經濟復甦,全球收支的不平衡使得全球經濟很難找到復甦之路,再加上貨幣政策已經沒有繼續使用的空間,全球經濟的復甦可能要有五到十年的困難時期。
前年本報邀請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德蘭(Finn E. Kydland),開啟大師論壇系列;去年則邀請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斯金(Eric S. Maskin),這已是本報連著三年請到重量級的學者來台演講。
2009大師論壇─國際經濟金融論壇,由經濟日報、台灣金控主辦,中華經濟研究院協辦,活動協辦是德盛安聯投信、寰盛洋酒、開發金控,會議協辦是外貿協會。所有議程由聯合報系金傳媒集團承辦。
在來台之前,克魯曼在大陸北京、上海、廣東停留三天。克魯曼12日在上海談到股市的時候,克魯曼表示,股票市場並不代表未來經濟的所有資訊,股市大漲也不能預示經濟復甦。
入世率直敢言
克魯曼認為,近年來六次大規模的股市上漲,都沒有正確預示經濟復甦。「有些資產價格的變化,只是意味著大家以為有一些事情會發生」,克魯曼指出,沒有任何的新聞說明或者顯示經濟開始恢復,現在唯一看到的信號就是它下降的幅度或者速度已經不再像大家擔心的那麼快。
「從我觀察的角度來說,目前的股價顯示出一種V型的波段,預期危機很快過去,這個和我的觀點是不同的。通常情況下像這種經濟的衰退和復甦是一種U型的,快速下降然後持平,然後慢慢恢復;或者L型的,下跌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處於平穩的過渡期。」
率直敢言的克魯曼,比一般經濟學家更入世,批判當權者也毫不手軟。在布希政府時代,克魯曼不但大力抨擊布希總統的經濟與財政政策,也是凱因斯學派的重要支持者。他主張大政府、社會安全制度、全民健保,立場鮮明。
去年9月華爾街風暴發生後,克魯曼在《紐約時報》專欄裡為文戲稱,終於在華爾街發現「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狠狠地修理了布希入侵伊拉克所宣稱的歪理。
風暴終將過去
雖然克魯曼對這次全球經濟復甦的速度不敢樂觀,甚至可能陷入失落的十年或類似大蕭條,但他說「風暴終將會過去」。
這位曾經預測到亞洲金融危機的鐵嘴,最近說十年前當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倒閉時,情況與這次的雷曼兄弟倒閉類似,當時政府是應付過去,但沒有徹底整治,所以他對這次風暴再次來臨並不意外。
許多人想知道克魯曼預測的本領怎麼這麼大,可以準確預測經濟泡沫的發生。克魯曼11日在北京表示,他有兩個主要指標,一個是看一些簡單的指標,比如說股價與交易量的關係,在意房價的話就看房價和租賃的比例,如果這個比例超過歷史平均水準太遠的話,這就意味著這個當中會有問題。這樣差異偏離太大的話就意味著有泡沫。
其二,如果民眾對於金融新聞的熱情高漲的話,也意味著可能會有泡沫。在90年代末的時候,克魯曼開始意識到會有經濟危機,是因為他進酒吧時以前電視放的是體育比賽節目,現在放的是經濟新聞,所以就覺得股市有問題了。
既入世又能準確預言經濟大勢,許多人認為,未來的十年,將會是克魯曼叱吒風雲的年代。
【2009/05/14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訂閱:
文章 (Atom)